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肿瘤资讯· 

来源: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7

中国首家“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在津成立

中国首家“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1月15日在天津落成。该中心的成立,填补了中国肿瘤生物医疗大数据科研平台的空白。

当前的肿瘤治疗正逐渐从对“症”治疗向对“基因”治疗转变,肿瘤的诊疗观念也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过渡,已经步入了“精准医学”的发展阶段。天津市肿瘤医院院长、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主任王平教授介绍,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肿瘤高发国家,无论是疾病病例数量,还是疾病的多样性,对于发展精准医疗大数据科研平台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国内目前尚乏一个针对中国人的、高质量、大规模、可以有效支撑精准医疗科学研究的肿瘤生物医疗大数据中心和科研平台。此次成立的“肿瘤精准医学大数据中心”将填补这项空白,可以对肿瘤生物医疗数据信息进行有效规范的收集、分析、利用,是发展精准医疗的强大助推器和战略性基础设施。

王平指出,该中心还将开发覆盖全国的精准医疗大数据云平台,并最终建立包含生物样本库、组学数据、临床数据、随访数据、知识库、文献库在内的“肿瘤精准医疗联盟网络”。(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科技大学开发微胶囊给药系统有望降低化疗药物副作用

化疗药物通常伴有明显的副作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类药物不仅能够杀死癌细胞,还会损伤体内其他快速生长的细胞,引起脱发等。如果化疗药物只在到达肿瘤部位的时候才发挥杀伤毒性或许可以大大降低副作用。

最近,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了一种新的靶向给药系统,可以将两种或更多的药物成分装在一个胶囊里。如果装载的这些药物成分只能在互相混合之后才能发挥作用,医生就能够在药物到达身体的靶向区域之后触发药物混合,达到增强药效并降低副作用的效果。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

研究人员Ronald Xu表示:“患者进行化疗时只有不超过5%的药物能够到达肿瘤部位,其余的药物都会被身体其他器官吸收。”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保证药物在注入体内的时候不具有毒性,只有在接近肿瘤的时候才会触发药物混合产生毒性产物。

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这种能够产生可以包含多种药物成分的微胶囊的装置,这种装置产生的微胶囊直径只有100微米(跟一粒灰尘的大小差不多)。Xu表示这种新装置的特点在于其效率和产量大,并且可以人为控制胶囊内部包裹药物的小泡大小。

虽然这种装置能够产生微米级别的胶囊,也非常具有前景,但目前还没有应用于癌症治疗,如果想要将该技术应用于化疗药物的输送,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进一步检测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来源:生物谷)

我国实现亚毫米级肿瘤定位技术突破

日前,中科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FDS团队,成功研发出用于肿瘤跟踪定位的多模式图像引导精准放射治疗系统(ARTS-IGRT)。该系统发展了X射线影像配准、基于红外信号的实时定位跟踪等方法技术,肿瘤跟踪定位精度与国际先进商用产品处于同等水平,相关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红外物理学与技术》上发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两项。

肿瘤精准定位是放疗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国产IGRT系统采用的单一模式引导在应用范围和适用病例方面受限,加之国外同类产品价格昂贵,极大限制了我国精准放射治疗的普及。

ARTS-IGRT系统可以实现亚毫米级的肿瘤定位,相对原有系统精度提高了一个量级。据研究人员介绍,该系统能够以低成本、方便快捷的外挂方式与医院已有放疗设备进行无缝对接,有助于迅速提高现有设备的照射精度和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我国基层地区放疗水平。(来源: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家发现甲状腺癌新的遗传易感基因

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肿瘤医院副院长高明教授和该院肿瘤分子诊断中心于津浦教授,新近发现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新的遗传易感基因。该研究揭示了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的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遗传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同时,研究人员开发使用的甲状腺癌易感性基因测序技术,为今后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治和家系成员的筛查提供了便利的检测手段。这些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杂志的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治疗性肿瘤疫苗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没有了